close

有將近15年沒進戲院看過首輪國片,這部片子一直在兒女同學及學生中間流傳,說如何好看,如何好笑。

9/11日台灣兩大日報系列不約而同報導了這部電影。上班時間又從收音機(不得不聽)聽到介紹這部票房,簡介、劇中人物...........等。

 

我看電影從不先看影評、劇情簡介以及最害怕看完原著小說後再去改拍的電影。就怕的是影響自己心裡屬於自己的感受,如果每個人看完一本書、一部電影,心裡的感動是一樣的,那人生多無趣啊。 就跟我每次讀到美國「湯姆克藍西」的軍事小說,小說中的男主角--傑克萊恩,我就想起「哈里遜福特」一樣,定型了,缺乏想像了,久而久之就沒感動了。

 

剛好碰到颱風天,無處可去,開車跟老婆情人去中壢大江SBC影城,就看看這部電影吧。

 

 

1945年,片子一開始,男性略帶低沈低日文旁白,三分鐘不到,隔壁旁邊的老婆情人,在黑暗中已頻頻拭淚,我知道她在想她媽媽,我的岳母,1945年日僑來不及撤退留下的電力公司眷屬。高下聰子,日本廣島人(一個我還來不及寫的故事)。

 

電影開場隨著搭著回日本國船上的日本男教師,懷著戰敗國子民的懦弱、悔恨的心情,低矮著藏匿在甲板下的身影,不敢給他心愛著女學生看到,而私奔女學生(友子)一身赴宴般華麗的衣裳,極力眺望船上搜尋著老師的身影。

 

老師,學生;學生,老師,碼頭、渡口、車站。人世間之折磨乃「能捨處捨,難捨處,亦得捨」...

 

故事就從60多年後開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2008年,男主角阿嘉(范逸臣飾),從黎明前的深夜巷弄中欲騎著機車離開台北,電吉他背在肩上礙事,觀眾以為他下車只是調整一下吉他位子而已,沒想到居然拿起電吉他對著電線杆一陣猛砸,還夾著一句「我XXX的台北」國語髒話,為何用國語?而不是台語?(來自南部恆春北上工作的孩子),罵給誰聽?深夜的街坊鄰居?那不只是一句憤怒地咒罵,幾乎是一個受傷心靈的嘶吼,再騎著機車回南部恆春。

 

魏導很技巧的將台北101大樓及高雄85大樓以及南灣、帆船石、墾丁等地的山形、海景,利用街角及機車後視鏡及流暢的運鏡手法帶入螢幕,表示時空背景來到了南部恆春。

 

藉著日本知名歌手欲在墾丁舉行演唱會,而由阿嘉繼父(馬如龍飾)-恆春鎮民代表強力斡旋下推出一個當地樂團,作為演唱會暖場演出。

 

故事緊接由一群討生活小人物所組合的分支匯流而成,,重點是每個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有苦痛堆積出來的人生際遇。一群傷心人,在彼此各唱各的傷心小調後,從彼此互看不順眼,到逐漸瞭解、扶助、合作,終究於電影結束時,以演唱會完美演出下,劃下句點。

 

 

現代日本公關友子(田中千繪飾)與大大母親明珠(林曉培飾),一位單親媽媽,在飯店擔任房務整理工作,在陽台互相抽煙聊天,友子向明珠傾吐愛上樂手阿嘉以及在阿嘉房中發現日本教師60年前寫給友子的七封情書,在飯店陽台兩人對談中,觀眾一定詫異明珠流利的日文從哪學來,這樣的日文能力,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僅只有這樣飯店房務工作可做,劇情峰迴路轉落在60年前的友子(梁文音飾)是她的祖母,但她傷了她的心,兩人不再往來,但可提供正確的地址把信送到,應可安慰一個女子的心,也使這送不出的七封信最後有了去處,得以交代。

 

整部電影,非常流暢,相關部落格的影評也非常的多,尚未見到相關討論一節未實際演出但以反面撲妝法鋪陳出來的情節。

 

是什麼因素讓一個女孩肯拋棄一切隨戰敗國日籍老師私奔而去,除了愛情,依七封信件深情之內容推斷,兩人應已有親密關係,甚至可能珠胎暗結,肇使一位年輕女學生甘冒大不諱的風險隨之私奔,在那保守的年代未婚生子、單親媽媽,忍受半個世紀 的街坊嘲諷,是何等心境折磨。當他的孫女也成為單親媽媽時,溯古求今,如家族咒詛般綑綁著祖孫三代,我想她們之前的親情往來,應該也不會太好..............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本文照片源自電影海角七號官方網站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湘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